
哪些地方过那达慕节
那达慕节风俗习惯: “那达慕”,蒙语意为娱乐或游戏,是蒙古族喜庆丰收或欢度节日的盛大聚会。作为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,那达慕是以摔跤、射箭、赛马、歌舞等娱乐游艺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集会。那达慕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古老而神圣的。那达慕大会的气氛隆重而热烈,充满着浓厚的民族传统色彩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那达慕又充实了更为广泛的、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,已发展成为一种集祭祀庆祝、体育竞技、文化娱乐、经贸交流为一体的广大牧民的盛会。 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、青海、甘肃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、县。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,蒙古族人口为581.39万人,使用蒙古语,属阿尔泰语系蒙语族,分三种方言。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,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,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。 1206年,铁木真在各部落聚会上被推戴为蒙古大汗,号成吉思汗(1162—1227),建立了蒙古国。蒙古国的建立,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。从此,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、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——蒙古族。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,从1219年到1260年,蒙古族三次西征,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;在西征的同时,又挥师南下,历经七十余年征战,统一了中国,建立元朝。 早在13世纪初,蒙古族的首领们就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。据史料记载,成吉思汗在征服花剌子模后,曾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,主要进行射箭比赛。后来,随着蒙古部落的逐渐强大,各部落在举办那达慕时,大都进行以射箭、赛马、摔跤(俗称蒙古“男儿三艺”)为主要内容的竞技比赛,并逐步成为传统那达慕竞技的固定形式。兴安地区的那达慕,在开幕、竞技等内容上保持了传统的习俗和内容。在那达慕开始时,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献礼活动,并由蒙古族长者或地方官员朗诵祝颂词。 那达慕一般在每年夏末秋初举行。从季节上看,夏末秋初草原上水草丰美、牛羊肥壮,正是家畜输出和贸易交流的旺季,因而那达慕又是蒙古族庆祝丰收的节日。从民族习俗上说,七八月份又是蒙古族传统习俗中“招福”的季节,在这一时节举行那达慕,表达着蒙古族人招福祈祥的心愿。 在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,主要进行摔跤、射箭、赛马三项比赛。 摔跤,是蒙古族民间流传最广、也是蒙古族人最喜好的一种游戏。在古代,大草原上常以这种形式选拔英雄,蒙古贵族也常以这种形式选择女婿,因为在蒙古人的心目中,摔跤不仅是力量的展现,同时也是智力的较量。在摔跤时,竞技的勇士们身着钉满银钉、用牛皮制成的紧身背心,脖子上戴着红、黄、蓝三色绸布条做成的项圈,脚蹬蒙古靴,神情自信傲然,跳着鹰步舞,唱着雄浑高亢的出征歌出场,使出浑身解数,捉对较技,场面热烈壮观,精彩纷呈。 那达慕大会另一个重要项目是射箭比赛。弓箭最初是蒙古人的狩猎工具,后来用于部落战争。成吉思汗就是凭借他疾风骤雨般的骑射军队开辟、统一了他的疆域,《元史》即称蒙古族“用弓马之利得天下”。蒙古人自古崇尚弓箭,喜好骑射,把它视为男子汉的象征和标志,当作他们随身携带的武器和吉祥物。所以射箭成了那达慕大会的主要比赛内容。比赛时,只见一个个骁勇善射的勇士身着窄袖紧身袍,飞骑张弓搭箭,数发劲弩枝枝直中靶心,令人眼界大开。 赛马是那达慕大会上最牵动人心的节目。由于过去蒙古族大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,所以马成了这种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支撑,行军打仗、狩猎游牧、商贸交流甚至食品都离不开马。正是基于这种生产生活的需要,蒙古人从小就开始练习马术,精湛的驭马之术是每一个蒙古人特别是蒙古男人的生存之本。蒙古族素有“马背民族”之称。在这样的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产生了赛马活动,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民族体育、娱乐项目。 到了清代,那达慕逐步变成了官办的、有组织、有目的的游艺活动,半年、一年或两年举行一次,对竞技优胜者分别给予马、骆驼、牛、羊和砖茶、绸缎等物品的奖励。 在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,通常还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。不过时至今天,这些祭祀大多只是象征性地举行个仪式罢了。如今的那达慕已真正成为广大牧民自己的盛会,已不仅仅是原来的吃喝玩乐,由于融入了鲜明的时代色彩,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。每逢那达慕,牧民们便穿上节日的盛装,从四面八方涌向大会会场。绿色宽广的草原上,彩旗飘扬,车水马龙,场面极其壮观。牧民们喝马奶酒、唱草原歌、吃烤全羊、弹马头琴,通宵载歌载舞,让人体验到的是真正的古朴热情和畅快奔放。可以说,今天的那达慕大会已经发展成草原劳动人民庆丰收、庆团结、庆胜利的欢乐节日盛会;发展成以民族体育比赛为主,兼有文化娱乐、艺术欣赏、信息交流、经济贸易等内容的多功能的文化体育盛会。 ?
那达慕节庆
那达慕节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。 那达慕”是蒙古语,亦称“那雅尔(Nair)“意为“娱乐游戏”,以表示丰收。蒙古族人民用自己喜爱的传统文体娱乐活动来庆祝此节,在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上,都要进行男子三项竞技赛,即赛马、射箭和摔跤。 那达慕(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四开始),在蒙古国那达慕又被定为国庆节(建国节为11月26日),是蒙古国最盛大的节日,那达慕节规模大小不一,大至一个盟(地区)、旗(县),小至一个苏木(乡),人数少时有几百人,多的时候可达十多万人。
那达慕节的来历
蒙古族节日
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,蒙古语为“查干萨仁”,即白色的月。蒙古族的年节亦称“白节”或“白月”,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。此外还有祖鲁节、麦尔节、祭敖包、打鬃节、那达慕、马奶节等。
那达慕旅游节
内蒙古第22届那达幕于7月25日至31日在格根塔拉草原举行。大会开幕式有现场文艺演出和现场马术表演。
那达幕在蒙古语中是“娱乐、聚会”的意思,从1990年内蒙古首届那达幕在格根塔拉草原举办后,每年一届的旅游那达幕逐渐成为内蒙古旅游节活动的知名品牌,让游客体会草原文化的魅力。
那达慕节是哪个民族过的
那达慕节风俗习惯: “那达慕”,蒙语意为娱乐或游戏,是蒙古族喜庆丰收或欢度节日的盛大聚会。作为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,那达慕是以摔跤、射箭、赛马、歌舞等娱乐游艺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集会。那达慕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古老而神圣的。那达慕大会的气氛隆重而热烈,充满着浓厚的民族传统色彩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那达慕又充实了更为广泛的、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,已发展成为一种集祭祀庆祝、体育竞技、文化娱乐、经贸交流为一体的广大牧民的盛会。 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、青海、甘肃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、县。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,蒙古族人口为581.39万人,使用蒙古语,属阿尔泰语系蒙语族,分三种方言。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,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,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。 1206年,铁木真在各部落聚会上被推戴为蒙古大汗,号成吉思汗(1162—1227),建立了蒙古国。蒙古国的建立,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。从此,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、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——蒙古族。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,从1219年到1260年,蒙古族三次西征,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;在西征的同时,又挥师南下,历经七十余年征战,统一了中国,建立元朝。 早在13世纪初,蒙古族的首领们就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。据史料记载,成吉思汗在征服花剌子模后,曾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,主要进行射箭比赛。后来,随着蒙古部落的逐渐强大,各部落在举办那达慕时,大都进行以射箭、赛马、摔跤(俗称蒙古“男儿三艺”)为主要内容的竞技比赛,并逐步成为传统那达慕竞技的固定形式。兴安地区的那达慕,在开幕、竞技等内容上保持了传统的习俗和内容。在那达慕开始时,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献礼活动,并由蒙古族长者或地方官员朗诵祝颂词。 那达慕一般在每年夏末秋初举行。从季节上看,夏末秋初草原上水草丰美、牛羊肥壮,正是家畜输出和贸易交流的旺季,因而那达慕又是蒙古族庆祝丰收的节日。从民族习俗上说,七八月份又是蒙古族传统习俗中“招福”的季节,在这一时节举行那达慕,表达着蒙古族人招福祈祥的心愿。 在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,主要进行摔跤、射箭、赛马三项比赛。 摔跤,是蒙古族民间流传最广、也是蒙古族人最喜好的一种游戏。在古代,大草原上常以这种形式选拔英雄,蒙古贵族也常以这种形式选择女婿,因为在蒙古人的心目中,摔跤不仅是力量的展现,同时也是智力的较量。在摔跤时,竞技的勇士们身着钉满银钉、用牛皮制成的紧身背心,脖子上戴着红、黄、蓝三色绸布条做成的项圈,脚蹬蒙古靴,神情自信傲然,跳着鹰步舞,唱着雄浑高亢的出征歌出场,使出浑身解数,捉对较技,场面热烈壮观,精彩纷呈。 那达慕大会另一个重要项目是射箭比赛。弓箭最初是蒙古人的狩猎工具,后来用于部落战争。成吉思汗就是凭借他疾风骤雨般的骑射军队开辟、统一了他的疆域,《元史》即称蒙古族“用弓马之利得天下”。蒙古人自古崇尚弓箭,喜好骑射,把它视为男子汉的象征和标志,当作他们随身携带的武器和吉祥物。所以射箭成了那达慕大会的主要比赛内容。比赛时,只见一个个骁勇善射的勇士身着窄袖紧身袍,飞骑张弓搭箭,数发劲弩枝枝直中靶心,令人眼界大开。 赛马是那达慕大会上最牵动人心的节目。由于过去蒙古族大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,所以马成了这种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支撑,行军打仗、狩猎游牧、商贸交流甚至食品都离不开马。正是基于这种生产生活的需要,蒙古人从小就开始练习马术,精湛的驭马之术是每一个蒙古人特别是蒙古男人的生存之本。蒙古族素有“马背民族”之称。在这样的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产生了赛马活动,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民族体育、娱乐项目。 到了清代,那达慕逐步变成了官办的、有组织、有目的的游艺活动,半年、一年或两年举行一次,对竞技优胜者分别给予马、骆驼、牛、羊和砖茶、绸缎等物品的奖励。 在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,通常还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。不过时至今天,这些祭祀大多只是象征性地举行个仪式罢了。如今的那达慕已真正成为广大牧民自己的盛会,已不仅仅是原来的吃喝玩乐,由于融入了鲜明的时代色彩,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。每逢那达慕,牧民们便穿上节日的盛装,从四面八方涌向大会会场。绿色宽广的草原上,彩旗飘扬,车水马龙,场面极其壮观。牧民们喝马奶酒、唱草原歌、吃烤全羊、弹马头琴,通宵载歌载舞,让人体验到的是真正的古朴热情和畅快奔放。可以说,今天的那达慕大会已经发展成草原劳动人民庆丰收、庆团结、庆胜利的欢乐节日盛会;发展成以民族体育比赛为主,兼有文化娱乐、艺术欣赏、信息交流、经济贸易等内容的多功能的文化体育盛会。
那达慕传统节日
“那达慕”大会举行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,为期5天。
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,内容有摔跤、赛马、射箭、歌舞以及贸易活动。蒙古族的“那达慕”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。
自古以来,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,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。旧时赛马为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,蒙古族赛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加,少则几十人,多则上百人,一起上阵,直线赛跑。
按照游牧民族的习俗,弓箭是男子必带之物,也是珍贵的馈赠物。参加射箭比赛的不分男女老幼,弓箭的样式、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及射程都因民族、区域和人而定。射箭比赛可分为立射、步射和骑射。
与骑马射箭相媲美的游戏是摔跤,摔跤不仅是力量的角逐,也是智慧和技巧的角逐。一般摔跤参加者的年龄、体重没有严格的区别,摔时也没有一定的程式。每当摔跤进行到最为激烈的时候,祝赞词开始唱起,嘹亮的祝赞词是激发摔跤手的最后的勇气和信心。
在欢快的赛场上,还进行“赛布鲁”、套马、赛骆驼等体育活动。当激烈的比赛结束之后,马头琴响起的时候,牧人纵情歌舞,意犹未尽。在“那达慕”大会上,牧人还要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易活动。
那达慕文化节
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,歌婆节(歌玗节)是壮族传统节日,芦笙节是苗族传统节日,泼水节是傣族传统节日,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,耍海会是白族传统节日。火把节,泼水节等节日在国内外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,相比之下,白族盛会耍海会反而鲜少有人知。耍海会是云南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,每年在农历八月八日举办的一次传统的盛会。在耍海的日子里,人们支起唢呐,唱着《大本曲》,对着调子,舞着霸王鞭,跳起仙鹤舞,尽情欢乐。同时,举行一年一度的"赛龙舟"活动,龙舟一般用洱海里大型的木船改装而成,在长约十米,宽约三米的风帆上,披红挂绿、张灯结彩。
桅杆上扎有五颜六色的"连升三级"的大斗,并拴上铜锣,尾舵上竖有松枝,船舷上画着叱咤风云的"黄龙"和"黑龙",中间镶嵌一面圆"宝镜"。随着一声号令,各村寨的龙舟竞发,人们唱着赛舟调,祝愿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那达慕节是什么
] [国庆节-那达慕] 7月11日.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,7月10日,在库伦(今乌兰巴托)成立君主立宪政府.蒙后定其次日为国庆日.